植物工廠的真正潛力及目的之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彰顯植物工廠商業價值
北京環境檢測機構公布的室外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距離北京市區一小時車程的平谷區馬坊鎮,空氣中彌漫著霧霾。“空氣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會直接進入植物,這真令人擔憂。”說話間,農眾物聯聯合創始人李英仁正在展示一座三層樓高的植物工廠。
工廠分為3層,每層都由計算機設定數據,模擬農作物的自然生長環境。一層培育喜陰的食用菌,二層在LED光照射下種植藥食同源蔬菜,三層則在自然光下種植普通果蔬花卉。每層產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可以在不同樓層間循環利用。二層的蔬菜吸收一層食用菌排除的二氧化碳,蔬菜排出的氧氣則被食用菌充分利用。
植物工廠是通過控制室內建筑里的生態環境,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簡單說,植物工廠就是室內貨架式蔬菜種植,在“工廠”里實現植物的多層無土栽培——這就切斷了植物與室外空氣和土壤中重金屬的接觸。按照李英仁的說法,這種3層立體式循環結構的植物工廠為減少農作物中的污染物殘留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依據2016年4月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發布的《2015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2015年北京空氣中6項污染物有4項超標,其中PM2.5(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為80.6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標準1.3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3年的研究報告就早已指出,細顆粒物中富含砷、鉛、鎘等重金屬,在被農作物吸收之后進入人體,會引發各種嚴重疾病。如果土壤中諸如汞、鎘、鉛等密度在4.0或5.0以上的重金屬過量沉積,導致含量超標,就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這些過量的重金屬會被土壤中的農作物吸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正是由于空氣和土壤污染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性,以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植物工廠”這種新型的農業種植方式在中國顯示出了商業價值。
我國商人和民眾還不理解植物工廠的真正潛力
近年來,耕地不足、人口激增、食品安全等問題已促使“穩定食物供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以此看來走“科技種菜”路線的植物工廠將極具增長前景。
除高成本是植物工廠發展的瓶頸之外,民眾對植物工廠栽培出的作物的營養性和安全性的質疑,也是阻礙植物工廠市場化的原因之一。
農眾物聯董事長姚旭認為,目前中國民眾還沒有培養起為健康食材買單的習慣。即使植物工廠的產品有著無農藥、污染物殘留的優勢,但其與普通農產品之間的巨大差價,還是讓大多數消費者轉向了低價傳統農產品。當食材中的藥用價值被凸顯出來,民眾才會為之買單。而當民眾正視空氣、土地污染所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并愿意為之多掏錢時,生產普通蔬菜的植物工廠才能真正市場化——但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阻礙植物工廠商業化的另一個原因,是目前依然無法保證人工控制生長的農作物的安全性——日本植物工廠協會主席古在豐樹(Toyoki Kozai)教授曾坦誠,即便在日本,尚未對工廠植物的安全性進行第三方評估。
而在企業方面,據了解,除了飛利浦、歐司朗、三菱、億光等國際照明大廠仍在關注這個市場之外,國內多數中小規模照明企業鮮有涉足。同時,現階段企業對植物照明的投入與產出并不成正比,這也讓一大批覬覦這個細分市場的企業“趕緊收手”。可想而知,其市場推廣力度還遠遠不夠。
不過,我們仍然不能否認植物工廠的產品安全性。
植物工廠為減少農作物中的污染物殘留提供了解決方案
生長環境的安全
植物工廠采用水培或霧培,支撐農作物生長的是調制而成的營養液而非土壤,所以完全杜絕了土壤污染對農作物的危害,且這些營養液中使用的水都經過專業設備凈化過,重金屬等不可能出現在植物工廠的產品里,也防止了水污染對農作物的影響,植物工廠根本無需使用農藥與生長素。
在減輕環境污染對農作物的影響方面,植物工廠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密閉的空間,阻斷室內潔凈空氣與外界污染空氣之間的對流,“即便需要換氣,進入植物工廠的空氣也都需先由空氣凈化器凈化。”
種子本身的安全
植物工廠里使用的種植設備采用抗微生物材料,植物的種子是經過消毒處理,整個生產系統的微生物比傳統蔬菜種植降低數千倍,植物工廠產生的蔬菜可以達到無農藥、無重金屬、低硝酸鹽、低生物菌,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可以直接食用的。
甚至可以通過光質與光量的調整,可以改善蔬菜的營養與口感,植物工廠的蔬菜是全球范圍內安全度最高的蔬菜。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任楊其長團隊曾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對植物工廠產出的生菜、油麥菜、小油菜等多種蔬菜產品作過檢測。結果顯示,蔬菜中無任何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超過綠色食品標準。
不過,楊其長也坦承,植物工廠雖然在技術上能最大程度減少外界環境污染對于農作物生長的負面影響,但不代表其能完全杜絕所有污染,“只是相對現有的田地種植和大棚種植更安全、無污染。”
日本是擁有全世界最多植物工廠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植物工廠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古在豐樹指出,原因之一是日本民眾喜歡無農藥殘留和清潔的蔬菜,而植物工廠的產品細菌附著量通常低于300 CFU/g,是用自來水清洗之后的田間蔬菜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2015年底,在北京現代soho城開了一家植物工廠,2016年春節工廠生產的生菜就已在部分超市實驗性售賣的袁諒認為,“在民眾食品安全意識越來越高的前提下,植物工廠的產品肯定會受到青睞。”能夠依靠人工環境產出安全、無污染的農產品正是袁諒看好植物工廠的最主要原因,“這是植物工廠區別于普通種植、大棚種植的最顯著特征,也是植物工廠在未來市場站穩腳跟的撒手锏。”
他指出,目前國內的農產品分為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個等級,其中有機是最高等級,而植物工廠產出的農作物被認為在品質上與有機標準相差無幾,甚至比有機食品更高。
成為普通消費者的選擇應是整個行業努力的方向
相比普通生菜平均每千克4.8元的售價,袁諒售賣的生菜單棵售價高達40元,是前者的至少15倍,“平均每天能賣出20棵左右。”他告訴記者,盡管這次售賣持續時間不長,但給了他們很大信心。
但包括姚旭在內的更多人則認為,如此高價的菜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并不容易接受,“蔬菜畢竟是個日常消費品,有機蔬菜就是個例子,雖說質量高,但價格也高,真正會買的人還是少數,更何況是植物工廠的菜。”
楊其長也贊同這一點:“在植物工廠這一概念還不被普通消費者熟知的情況下,就想讓他們接受如此高價的產品確實很難。”
他指出,日本70%的人知道甚至買過植物工廠的菜,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可能還不到1%。
“這就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如果民眾了解并且認可植物工廠的模式,那其產品自然就會得到認可。”不過,楊其長也說,即便未來民眾對這一模式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植物工廠產出的菜也不會是普通消費者的首選,“只能是小部分人群的消費品。”
相比之下,日本植物工廠流行的原因正是其擁有的價格優勢。
因為農業人口減少以及自然災害的多發,日本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以日本民眾常吃的生菜為例,自然狀態中栽培的生菜價格約為每千克300~600日元(相當于人民幣約20~39元),但植物工廠的生菜價格只高約50%左右。
“考慮到植物工廠產品更高的品質,50%的價差是完全能被普通消費者接受的。”袁諒說,只要植物工廠的成本能夠降下來,產品價格就能相應降低,那就有可能成為普通消費者的選擇,“這應該是整個行業努力的方向。”